知道銅絲是怎么發明的嗎?
回答:兩個荷蘭人在路上撿到一個硬幣,都認為是自己最先發現的,爭執不休,最后結果是二人將硬幣生生拽成了銅絲。這是一個在歐洲大陸盛傳的玩笑,充分刻畫了荷蘭人精打細算的形象。英語中有一句著名的俗語——Let’s go Dutch,意思是各付各賬,其實就是AA制,這也與荷蘭人脫不了干系——16、17世紀的荷蘭及意大利威尼斯等地,海上商品貿易繁榮,各路商人匯聚。商人的流動性很強,一人請客,被請的人也許這輩子再也無緣見面,彼此分攤便是最好選擇。荷蘭商人頭腦精明、凡事都喜歡分清楚,于是一句“像荷蘭人那樣埋單”的俚語應運而生。
幾百年后,埋單付賬時,全世界都在說著同樣的話,Let’s go Dutch,而不是Let’s go Italian。
6年之前,德國世界杯,一個留學德國的東北男孩受雇給我們開車,彼時他已在歐洲混跡多年,靠著當導游兼職司機賺了不少外快,侃起各國風土人情頭頭是道,其中荷蘭人被他形容為“最摳門”。
男孩常帶著游客去阿姆斯特丹的一個荷蘭餐館,與老板成了朋友。老板每每拍著他的肩膀說“我請你喝酒”,后來男孩連飲三杯,結賬時卻付了兩杯啤酒錢。荷蘭老板的請喝酒,原來只有一杯。
這是荷蘭隊出局后我的一些聯想。毫無疑問,一個多民族共存的荷蘭,雖然包容性強,但個人主義至上的精神深植于血液之中。所以“內訌”是一個常常與荷蘭隊糾結的字眼。替補席上的德國人克勞澤對記者說:我不會嫉妒戈麥斯,他的狀態超好,我要耐心等待機會。板凳上的荷蘭人范德法特呢?他對記者抱怨:“很失望,因為我比別人更出色”。
可能也只有在荷蘭隊才會有隊員投票選舉主教練的怪事。1990年世界杯,荷蘭隊員內部投票表決,選定克魯伊夫當他們的主教練。荷蘭足協送來的人卻是本哈克。歐洲杯冠軍成績慘淡,小組賽三戰皆平勉強出線,之后被德國淘汰。彼時,“三劍客”與主教練矛盾激化。跟隊采訪的荷蘭記者曾回憶:“那根本就不是一支球隊,每個球員都感覺自己是英雄,都有自己的主意,太多意見,太多山頭!彼,當荷蘭隊的教練是個受累不討好的差事。他們需要一個德高望重、作風強硬而性格圓滑的教頭。近些年的西班牙隊一改往日大賽滑鐵盧的悲慘境遇,與主帥善于平衡皇馬系和巴薩系密切相關。對此,巴斯滕的總結很精辟——在錯誤的時間參加了一次錯誤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