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老部長,他們也是新委員。在經濟界“大佬”云集的鐵道大廈,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和原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成為各路媒體重點“圍堵”的目標。
作為以前政府工作的執行者,以民主協商、建言獻策的形式參加政府工作報告的討論,對李毅中和李榮融來說還都是第一次。認真的發言,耐心的答問,這幾天,在各自的會場里,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最后一個離開。
李毅中:“也許以后不做什么具體工作了,但真話總是要講的”
從安監總局到工信部,“敢言”的李毅中留下過許多經典語錄。當有記者詢問,在政協里他是否會繼續保持這一風格時,李毅中表示“真話總是要講的”。
這幾日來,李毅中釋疑三網融合、痛斥“3Q”之爭,但談得最多的還是和工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相關的內容。
6日,在經濟界委員分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現場,李毅中指著會場的吊燈詢問說:“為什么不能搞自然采光?燈泡比人多,有必要嗎?”
隨后,李毅中重點談了節能減排問題。在20分鐘左右的發言里,他引用了不下30個數據。
有記者驚訝的問,這些數字你怎么都記得那么清楚?
李毅中笑著回答說:“這個是職業病,沒辦法……”
李榮融:“物價怎么樣?你去買個菜就知道了”
從央企“老掌門”到政協“新委員”,記者們提問涉及的范圍也隨之擴大。雖然問題各式各樣,但李榮融基本都能夠從容應對,迅速解答。
“請解讀下7%的增長率?”
“你把數字看這么重干嘛,關鍵要看質量!
“你怎么看當前的物價?”
“我去買菜的時候感覺到,老百姓還是比較困難的。就說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一個月拿5000元,租房子就得租掉一半,可他們還要結婚,生活啊!
去年8月,李榮融在卸任時的告別講話中提到,自己是一個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事業的“忠臣”。
此番有記者舊事重提,問他卸任后又將給自己怎樣的定位。
李榮融思考片刻后回答說,不當官不好說“臣”,下階段將繼續努力,當一個好公民。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