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郭少峰 通訊員姜寧)昨天下午14時50分,正在繞月飛行的嫦娥二號衛星首次遭遇月食。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紹,月食期間,嫦娥二號衛星面臨三大考驗:僅靠蓄電池長時間維持運行,長時間遭遇零下200余攝氏度“極寒”,月食過程中,國內監控站不能全程跟蹤和控制衛星。約三個小時后,衛星走出陰影區,安然度過月食考驗。
據新華社消息,昨日,探月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嘉浩表示,嫦娥二號的最終結局目前尚未決定,其設計壽命是半年。作為后續工程的嫦娥三號目前進展順利。
考驗1
僅靠蓄電池長時間運行。由于地球把太陽光完全遮蔽,衛星無法得到太陽能,必須依靠蓄電池儲存的電能長時間供電。
應對
降低衛星負載和功耗,節約能源,會逐步關閉衛星上的CCD相機等“非必需”設備,就像進入“冬眠”,只保證“大腦”和“心臟”運行。衛星一旦走出月食環境,便會逐步恢復各項設備運行。設備關閉是從前天晚上22時開始,到昨日17時57分走出有效陰影區后,陸續開啟。此外,還調整衛星姿態,使太陽帆板一直對著太陽,這樣就能確保在進入月食之前,衛星蓄電池保持充滿狀態。
考驗2
受地球自轉、月食發生時刻的影響,月食過程中,國內測控站不能全程跟蹤和控制衛星。衛星為經歷月食所做的許多工作狀態的設置和調整,均由北京中心按照預先設定的流程,將控制指令注入衛星。
應對
由于嫦娥二號衛星進入月食陰影前6小時處于國內測控站跟蹤范圍之外,為填補這期間的測控空白,通過國際合作,由歐洲空間局測控站為嫦娥二號衛星提供測控支持,保證了衛星在月食前后均能獲得有效地監測,確保了衛星安全度過月食。
考驗3
衛星長時間遭遇“極寒”。衛星在月食過程中長時間處于陰影中,星上設備將直接面對太空零下200余攝氏度的低溫環境,衛星各設備將經歷長時間低溫考驗。
應對
為保證“極寒”時間最短,11月30日就開始對衛星進行相位調整,即通過調整軌道,每圈改變它的軌道周期約10秒鐘,經過20多天的累積,使12月21日月食發生時衛星處于最佳位置,確保其處于陰影區的時長最短。
新京報制圖/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