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自2004~2007年,實施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這一階段充分利用我國現有成熟航天技術,研究和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月球探測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并建立我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從1994年到2004年經過10年的醞釀,我國確定了整個“嫦娥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繞
第一階段自2004~2007年,實施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這一階段充分利用我國現有成熟航天技術,研究和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月球探測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并建立我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落
第二階段自2007~2012年,目標是研制和發射月球探測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巖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巖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和物理參數。預計于2012年前后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
回
第三階段自2012~2020年,目標是進行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鉆巖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采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預計2017年前后發射一顆可以返回的月球軟著陸器。
“嫦娥工程”既參考了以往國際探月活動的經驗,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始終圍繞推動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目標制訂計劃并組織實施。在航天科技方面,“嫦娥工程”將逐步實現多項重大突破,首次到達地外天體,首次著陸在地外星球上,首次從地外星球拿回樣本。這些技術的突破將推進航天工程系統集成、深空測控通信、新型運載火箭和航天發射等航天技術跨越式發展,帶動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微機電技術、遙測科學等其它高新技術的發展。在空間科學方面,通過首次對地球以外的星體和空間環境進行近距離和接觸式探測,將使我們對于空間科學的認識大大深化,為我國的天體物理學、空間物理學與材料科學的研究建立新的平臺,促進這些學科的創新和發展,并帶動更多基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共同發展。
該工程將開拓中國航天活動的新領域;對提高綜合國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作用;有利于在外空事務和未來開發月球中維護國家權益;促進中國高技術的全面發展;促進中國基礎科學的創新和發展;參與開發利用月球資源,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推進中國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原載于《太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