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山上走,心中三分抖!辟F州黔西南州晴隆縣的老百姓這樣形容境內蘭蛇坡的險峻。從山腳到海拔1760米的山頂,16公里簡易公路共有“三十四道拐”。陽光下極目遠眺,蜿蜒的盤山公路如銀蛇般纏繞山間。這條路,被當地人稱為“天路”。
就在這條險峻的路上,農民個體運輸戶舒云駕駛著他的小型卡車,義務把一車車水送到了山頂上200余戶苗族村民的家門口。
“路面很窄,有的地方我的小卡車剛好能過去,每次上去都得十分小心!保常禋q的舒云言語不多,臉堂黝黑,壯實的身體套著一件有些發白的T恤衫。
舒云是主動請纓為因旱缺水的村民們送水的。他所在的大田鄉鄉長邱艦說,今年3月初,全鄉通過排查,有5個村的村民出現飲水困難,于是迅速組織5輛車送水,每輛車由政府提供專門的水袋,補貼300元油錢。
“要給錢,我就不送了。社會各界都在捐款捐物支援我們災區,我出點力是應該的!”初中畢業后出省打了幾年工的舒云,當時找到鄉里領導要求義務送水時,語氣倔強而又堅定。
于是,從3月6日起,舒云每天都為居住在蘭蛇坡上的4個村民組、210戶780多個村民和其他兩個缺水村送水。
舒云的小卡車一次只能裝3噸多水。蘭蛇坡"三十四道拐",道道幾乎是180度的“發卡彎”,舒云不敢跑快,上一趟山需要兩三個小時。
“車胎爆了六七個,有兩個無法補了,報廢了!笔嬖普f,小卡車是他一年前花4萬多元買的,至今還欠著1萬多元的債。
舒云每次送水,先要到水源點花一個多小時灌滿車廂中的水袋。上到蘭蛇坡后,還要花兩三個小時為鄉親們接水、分水,遇到年紀大的老人,還要幫他們把水送到家中。
一輛小卡車,深深送水情。記者近日在蘭蛇坡腳下遇見舒云時,他已記不清40多天來具體為村民送了多少趟水,只是說“每天要跑一到兩趟!
鄉里的干部說,以他每天最少跑一趟計算,一趟30來公里,累計車程至少1300公里;一趟放棄300元補貼,至少減少收入1.3萬元。
“干旱不是一兩天就能結束的,你不要補貼,能堅持多久?”面對鄉干部的提問,舒云的回答很干脆:“我要一直堅持下去!
新華網貴州頻道4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