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石山地區,全省17.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巖溶山區分布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0%以上,老百姓常說的“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正是貴州水資源狀況的真實寫照。
據有關資料顯示:貴州地下水允許開采量138.86億立方米/年,已開發地下水總量僅為25億立方米/年,僅占允許開采資源量的18.03%,占總資源量的10%,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潛力很大。
在我省遭遇特大旱災后,根據省委、省政府抗旱救災會議精神和統一部署,省地礦局3月1日召開緊急動員會,在省直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緊急啟動2010年地下水勘查工作。該局迅速抽調業務骨干和水文地質專家,帶上地下水勘查成果資料、打水設備,立即開赴旱情嚴重的災區,開展勘查布孔,利用地下水資源抗旱救災。
精心組織全面啟動
3月2日下午,湄潭縣新場村。一位年長的村民嘆息:“村里有一個天然泉眼,這段時間干旱嚴重,1個多小時才出一桶水,水桶都排成長龍了,全村幾千畝莊稼更是沒有辦法!”剛剛到達的8名地質技術人員馬不停蹄投入工作,利用1□5萬的水文地質勘查資料勘查布置鉆孔。
夜幕即將降臨,長期沒有下雨的天空卻飄起了雪花,天氣十分寒冷,車燈照耀著人們呼出的熱氣清晰可見。冒著只有1至2度的寒冷天氣和瑟瑟寒風,地質技術人員沿著蜿蜒山路,踏過一片片枯黃的野草,認真查看地形結構、地質圖,勘查布置孔位。
三月,春寒料峭,寒風如刀。大家頂風勘查布孔,直到勘查布置完新場村的所有孔位,才踏上50多公里的返程路,回到縣城已深夜23時45分。
與此同時,30多名地質、水文、鉆探專家組成的3個抗旱工作指導組,急赴各市(州、地),根據干旱缺水情況,現場勘查布置打水施工孔位,部署地下水勘查鉆探工作。他們冒著冰冷刺骨的寒風走鄉串寨了解旱情,翻山越嶺調查水文地質條件,查圖紙、看地型,按照受災嚴重程度,慎重選點布孔,設置機井孔位。每天都要勘查到天黑得無法開展工作才回駐地,接送他們的汽車已經被泥漿包裹成了一輛“泥車”。
經過水文地質技術人員夜以繼日的奮戰,根據旱情的輕重緩急,該局先后實地勘查了全省88個縣(市)受災較為嚴重的幾百個鄉鎮、村寨,首批緊急勘查布置地下水施工點161個,涉及受災群眾近60萬人。
在緊急布置地下水施工鉆孔的同時,該局黨委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制定地下水打井施工方案,根據11個打井單位分布的實際,就近分地區安排施工任務。111地質隊、114地質隊、112地質隊、101地質隊、103地質隊、104地質隊等10個基層單位,迅速調集400多名技術施工骨干,組成首批36支打水抗旱隊伍,日夜兼程開赴黔北、黔西南、黔南、黔東南、黔西北等地下水鉆探工地。他們冒著初春不期而遇的寒流,采取物探、水文、鉆探等多種技術手段,開展地下水勘查,采用先進技術施工,提高了打井找水成果質量和效率。
清泉涌流捷報頻傳
黔西南州是旱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興仁縣20萬人遭遇嚴重的人畜飲水困難,該縣新建的雙山水廠由于水源枯竭,縣城2萬多人出現間歇性供水。111地質隊承擔黔西南州打井抗旱救災任務后,幾十名地質技術人員、物探技術人員、鉆探施工員馬上開始準備。
鉆機機長鐘秀郎率領的抗旱救災小組,受命承擔為興仁縣雙山水廠打井。
3月3日,天剛濛濛亮,鐘秀郎的抗旱救災小組開始裝運設備,搬運管材,吊卸龐大的空壓機和鉆機設備;鹄崩钡奶柨镜么蠡锖沽鳑驯,中午飯也顧不上吃,一直戰斗到下午6點。夜幕已經悄悄降臨,鐘秀郎對滿臉汗水的同事們說:“興仁縣城2萬多人用水困難,領導把最重的雙山水廠打井施工任務交給我們,從貴陽到雙山水廠有幾百公里,必須連夜出發,才能保證明天安裝好設備!
于是,他率領機組同事們連夜出發了。經過7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3月4日凌晨1點終于抵達雙山。夜已經很深了,山野一片漆黑。
鉆井技術員顧不上休息,打著手電筒繼續戰斗,肩挑背扛,吊卸和搬運設備。經過4個多小時苦戰,終于把龐大的空壓機等設備運到施工地點。
3月5日清晨,太陽剛剛蹦出來,雙山水廠附近已經聳立起一座鉆機,這是省地礦局在旱災嚴重的黔西南地區聳起的抗旱第一鉆。鄉親們的眼里滿懷期盼,一直守在鉆井邊等待,一些鄉親們還為打井隊員送水、送飯。但打井隊員顧不上喝水、吃飯,紅腫著眼睛開始施工。
為提高施工進度,盡快打出水,鐘秀郎鉆探施工組采用先進的空氣潛孔錘鉆井施工新工藝——SPJ300型鉆機和YSSC-300型覆蓋式全液壓機相配合。在鉆探過程中,由于地層復雜,地面1米以下全是鵝卵石,空壓機離孔位較遠,風力損耗大,孔深后排渣困難。大伙開動腦筋想出一個好辦法,加大鉆頭重量,從常規的1.5噸加大到3噸,終于克服了施工困難。寒冷的工地上,鉆機啟動時強大的空氣壓力,將孔內的泥漿、泥塵高高揚起,鉆探工人們身上掛著泥漿冰甲,雙手僵硬,堅持在鉆臺上作業。
3月8日,井下忽然冒出水來,一股股水汽飛涌,機場上歡聲雷動,鄉親們激動地歡呼:“出水了,終于出水啦!”看著清澈甘甜的地下水涌流出來,雙山水廠附近的鄉親們像過節一樣高興,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是貴州旱區打出的第一口抗旱救災地下水井!
在黔西南州興仁縣,111地質隊2號鉆機機長劉景斌接到赴興仁打井抗旱的任務后,立即召集機組的5名同事,迅速裝載鉆井設備,連夜趕往施工地點,到達時已是夜深人靜。
第二天清晨,天剛放亮,他們來到施工地點平整場地,經過緊張安裝調試設備,機臺正式開鉆。他們發揮攻堅克難的精神,在寒冷的工地上三班連軸不間斷地施工。鉆機一開,濃稠的泥漿濺滿全身,換班時整個班組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泥人雕塑”。
整個機場下著泥雨,劉景斌變成了一個“泥人”。為確保順利施工,盡早為當地缺水百姓打出水源,他一直堅守在機臺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認真負責、犧牲自我、無私奉獻的精神。經過5天的艱苦努力,劉景斌帶領同事們在巴鈴鎮打出日涌水量1000噸的優質地下水,解決了1萬多人的飲用水問題。
接到趕赴湄潭縣洗馬鄉新場村打井抗旱的任務后,麻衛機長立即召集機組5名弟兄,迅速裝載鉆井設備,到達目的地已經是晚上9點多。
為確保順利施工,盡早為新場村缺水百姓打出水源,從開始鉆探施工之日起,麻衛機長就一直堅守在機臺上,就連吃飯也在機場上,每次打開飯盒,飯菜早已涼得沒有一絲熱氣。
經過連續5天的艱苦奮戰,3月8日,他們在旱情嚴重的湄潭縣洗馬鄉新場村,打出一口孔深120米,日涌水量達400多噸的地下水井,解決了新場村千余缺水群眾的人畜飲水困難。技術人員正在做抽水試驗,村民陶大伯激動地說:“我們有水喝了,我家的幾十畝辣椒苗也有救了,太感謝地質技術人員了!”
在黔東南州,101地質隊迅速組織技術人員和鉆機,在岑鞏、麻江、凱里等重旱災區開展打井抗旱工作,為了盡快打出水,鉆探技術人員在寒冷的工地上三班連軸不間斷地開鉆,夜以繼日地施工。3月20日,經過5天緊張工作,在凱里冠英成功打出一口出水量為350噸/天的抗旱井,可解決周邊三個村民組5000人的飲水問題。
在黔中安順,112地質隊鉆探技師黃守進和10位同伴,于3月11日將重達3噸的鉆探主體設備運達普定縣城關鎮龍潭村,在被烈日暴曬干涸龜裂的土地上連續工作10天,運用先進的空氣潛孔錘鉆井技術施工,鉆探深度達150多米,打出日出水量1500噸的地下水井,極大地緩解普定縣南門村、新街、紅旗村等村寨和學校近3萬人的生活用水問題。
與廣西毗鄰的獨山縣,由于供應縣城的水庫“只出沒進”,庫存水量不斷減少,水庫水量最多只能維持一周,縣城及周邊地區共6萬多名老百姓飲水告急。
該隊立即組織水文地質專家,在縣城及周邊地區實地勘查布置鉆孔,緊急調集的5臺鉆機,日夜兼程趕赴獨山縣打井施工點,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立塔、調試準備工作。4月5日,在一片平坦的耕地中間,成功打出一口孔深150米,日涌水量達700多噸的地下水井。水從井口噴涌出來,沖起10多米高的白色水柱。
104地質隊組織鉆機在息烽、甕安縣打出水后,又組織力量在貴定縣谷蝦村緊張施工,貴定縣各級地方政府為打井隊員送來大米、豬肉、蔬菜、香煙等慰問品,谷蝦村的10多位村民還自發組織演唱隊,到機臺唱山歌表示慰問。
在六盤水,113地質隊在老鷹山鎮石河村,用10天時間緊急施工四口地下水井,為當地2萬多老百姓解決生活用水問題。
與此同時,該局采取措施緊急啟用2007年以來施工成井的200多個探采結合孔抗旱救災;在鳳岡縣施工完成的22口井中的16口井在抗旱救災工作中緊急啟用,基本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困難;玉屏自治縣的68口機井保證了8萬多村民順利度過了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