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31日電 (新華社記者鄒陳東)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8級地震,遠在上海,沒有絲毫的感覺。
在高樓上班的朋友來電,問感受到晃動沒有,才通過網絡知道:四川汶川發生了強烈地震。
給四川的家人打不通電話,心里有些慌?匆姷卣鸢l生后兩小時,溫家寶總理就出發前往災區,知道情況一定嚴重。聯系上父母,他們說:“活了60多歲,第一次遇到這樣強烈的地震!
其后連續的新聞報道,讓曾經是軍人的自己有奔赴戰場的沖動。
但單位沒有安排,只能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了解災區發生的一切。
每一天,地震的災后慘烈狀況,自己的心靈都在震撼:為多救一個人而下跪的戰士;頂著滾石、泥石流的威脅帶隊搶險的將軍;讓搶救人員先救別人的中學生;剛被搶救出來就向救援官兵行禮的少先隊員……
在“愛的奉獻”大型募捐活動上,廢墟中被救的中學生白靈與失散的父親聯系上,在電話里告訴父親:“你要去當志愿者,也要去幫助別人!”那一刻,從不流淚的我早已潸然落淚:被救出的學生都沒有忘記要去幫助別人,多堅強的老鄉!
震后第十天,去北京出差知道新華社正在組織第二批記者赴災區采訪,曾經是軍人的優勢使自己成了新華社抗震救災報道組成員。
災區采訪的每一天都在感動,每一天更強烈地感受著災區人都有的那份堅強。
雖然8級地震過去了半個多月了,但余震依舊不斷,到達第三天就遇到了最強烈的余震:總社領導正在與我們連線研究抗震救災的報道,從晃動的鏡頭里,社領導知道四川又發生了余震,提醒說:“前方的同志趕緊避一避!會議情況用文字再告訴你們!钡詤清\才為首的前方指揮部的所有人員都沒有離開視屏會議現場。隨即,四川分社發出了第一條快訊:發生8級地震后的最強余震,成都有明顯震感。
事后得知是6.4級的余震,新華社的快訊比外國通訊社快了幾分鐘。一直連續在災區奮戰的四川分社副總編蔣作平說:“震習慣了,即使真的震塌了,咱們也把稿發出去了!
其實每天都有余震,只不過感覺強烈與否而已?匆娪嘘P部門的數據嚇了一跳:截至30日12時,共記錄到余震9304次。問別的同志,都說有些感覺,但光忙著采訪,無心他顧。
我和記者田立民一起去采訪位于都江堰的岷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由于高速公路讓給搶險救災運輸物資的車輛,所以我們繞行了很大一圈,到都江堰已經是中午了?紤]到公司正在救災,我們決定在外面吃過飯再去。這可不打緊,一轉40多分鐘,飯店沒找到開門的不說,連超市都沒有開的。終于找到一家個人小超市,說要把東西都送給救災部隊去,得知我們是采訪的記者,老板連錢都不收要把餅干送給我們,來回推了幾次才象征性地收了錢。問他今后怎么辦?他說先考慮救災。
還是在都江堰,在都江堰市就業局專為受災群眾服務的專場招聘會上,采訪到正在現場尋找合適工作崗位的受災群眾劉明麗,她明顯帶著砸傷的傷痕,盡管家人都平安無事,但她家的房屋已成危房,她打算早點找到工作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劉明麗說:“看到這么多人在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我對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這樣可以讓我們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
要用雙手建設自己家園的何止一個劉明麗,來災區采訪,受朋友所托要把他們捐助的錢直接送到受災群眾手里,但無論是在受災最重的汶川、北川,還是成都的安置受災群眾多一些的安置點,錢無論塞給大人還是小孩,都還是回到我手里,最后代表朋友全部捐給了民政部門。受災群眾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話就是:“謝謝你的幫助,有政府幫助,我們的生活會好起來的!
樸實的話語,我看到了他們的堅強:雖然家沒了,但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堅強而有尊嚴地活著,這就是災區所有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