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9日電(記者 楊三軍、曹妍)2008年5月12日,一場震驚中外的汶川8.0級特大地震,讓四川地震災區農房毀損嚴重,上千萬人無家可歸,加之余震等因素,四川共有145萬余戶農房需要重建。
2010年5月8日,來自四川省政府的最新統計顯示,全省原核定需重建的126.3萬戶農村永久性住房,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的19.6萬戶重建農房已完工99%。
在汶川地震兩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四川地震災區145萬余戶農房基本完成重建。這就是中國速度,也是災后重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最有力證明。
“現在,走進四川災區,最漂亮的是農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边@是一名普通網友對災后重建的評價。這句話也被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奇葆,引用到了全省災后重建現場會的講話中。
如今,在汶川、在青川、在北川,所到之處,那曾經是一片廢墟的大地上、山野間,一棟棟、一排排各具特色的嶄新農房,像青草一樣頑強地“生長”出來,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足以讓任何一位重訪災區的人有時空錯位之感。
更為重要的是,四川災區的農房重建不是簡單的原樣恢復,而是在農村建設中首次大面積引入規劃指導,適度超前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論是抗震設防標準等硬件設施,還是風貌、品位等軟件環境,都較之震前猶如脫胎換骨般的大幅提升。
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鎮中灘堡村,曾經被大地震蹂躪得支離破碎,而如今,一個融合藏羌民族特色與歐洲風情的旅游小鎮已初具規模。保羅?安德魯、貝聿銘、吳良鏞……許多世界級建筑大師這里都有設計作品;橡膠隔震支座、阻尼消能減震器、輕鋼結構……世界上最先進的抗震減災科技,在這里得到集中應用。
按照重建設計規劃,在不久的將來,映秀將不再僅僅因是震中而聞名,而是會建成一個抗震技術博物館和防震減災示范區而享譽世界!暗卣鸷蠛芏啻迕穸荚谧h論,這里還能不能住人。后來,看到來了多位設計專家,房子都是按照8級地震設防建造的,而且修得這么漂亮,現在趕我走我都不愿離開!贝迕裉茟蚜列χf。
走進都江堰市大觀鎮茶坪村村民何建根的二層小樓,客廳內寬敞明亮,沙發、液晶電視、冰箱等家當一應俱全!拔壹以瓉碜≡谏缴,生活很不方便,后來地震把房子也震垮了!焙谓ǜf,“房子重建時正趕上市里搞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我把山上的宅基地交給集體,政府統一規劃,采用統規聯建的方式,在山下公路邊建了這所房子!
茶坪村村委會主任劉明福告訴記者,原來村民居住分散,基礎設施配套很不好搞,現在大家集中居住,水泥路修好了,水、電、氣、寬帶和有線電視光纖都接進來了,村里設了有垃圾桶,比原來整潔多了,村中心馬上還要建一個小健身廣場!俺抢镉械臇|西,我們這兒都有了,F在的茶坪比地震前起碼進步了20年!
四川災區群眾絕不會忘記,不論是地震之初,還是災后恢復重建中,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深入災區視察指導重建工作,國家科學制定了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出臺了包括農房重建補助等一系列支持重建的政策措施,大大增強了災區群眾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和動力。
四川災區群眾會永遠銘記,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傾力支持,特別是18個對口援建省(市)的援建者千里迢迢來到四川,視災區為故鄉,視災區群眾為親人,給予災區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支持,將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管理模式,在災區推廣傳遞、培植生長。
四川災區群眾也沒有在大災面前怨天尤人,而是把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的關心與支持,化為無窮動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園!俺鲎约旱牧,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這兩幅出自青川縣棗樹村、在災區廣為流傳的標語,生動展現了災區群眾永不向命運低頭的自強精神與沖天豪情。
在青川縣白家鄉佛山村,村民樊秀琳和丈夫在外辛苦打工十余年,好不容易建起一棟樓房,然而,新房才住了一年零五天便被大地震搖垮了,只剩下一堆瓦礫和3萬多元欠款。記者在地震后不久采訪樊秀琳時,她總是嘆氣,反復說“什么都沒有了……”
然而,記者最近到佛山村采訪時,全村的農房重建早在去年11月便結束了,一棟棟新房子在青山綠水間錯落有致。在樊秀琳家新修的二層小樓里,她一邊忙著給孩子做飯,一邊笑著說:“過去那些事兒就不提了,F在我和老公都在附近打工,一個月能收入3000多塊錢,建房的借款用不了兩三年就能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