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微博幾乎成了不少人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板塊兒。微博在近一年來發揮了互聯網現有元素中最強大的力量,對許多事件的走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最近,《創業家》雜志關于微博的報道讓人們大吃一驚,原來微博中還有這么多奧秘。
《創業家》的這篇報道稱,新浪草根微博排行榜前50名中,有一半屬于所謂的“微博福建幫”,號稱“站長之王”的蔡文勝被指至少控制了1/8新浪微博用戶。蔡的一位同行告訴《創業家》,蔡旗下的賬號至少擁有2000萬粉絲。據報道,“悄無聲息間,微博世界中最強勢的三大門派已經形成……對于‘微博福建幫’、杜子建、‘酒紅冰藍’這三大門派來說,微博就是有秘笈的生意,有品牌的營銷。當中國的微博平臺尚未像Facebook或Twitter那樣找到方向和盈利模式時,他們已經揮斥方遒,日進斗金!
這是否意味著,許多“跟風”的粉絲,很可能不自覺地成為許多微博主人的“工具”,“槍子兒”?
這并非杞人憂天。不可否認,不少“微博控”是有良知、有思想、有正義感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粉絲”缺乏足夠的分辨能力,并且肯定有一部分是被金錢左右的。當微博剛剛出現時,我們還為擁有多少粉絲欣喜,但現在,一個擁有幾萬粉絲的“號”用錢就可以買到,這不免為微博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這些花錢就能買賣的“粉絲”,在互聯網中會起什么作用?真實的“粉絲”喜歡兩件事:“發”和“轉”!鞍l”,可以是隨意的發,也可以是有目的的發;“轉”,可以是有選擇性的轉,也可以是機械性的轉。而商業化的“粉絲”,完全為其雇主服務,無所謂喜好。如果這些沾染金錢色彩的“發”與“轉”,在互聯網上呼風喚雨,結果會怎樣?
如果這種影響力被運用到惡意的商業推廣,那它的負面作用決不亞于虛假廣告!拔⒉┲鳌痹谧约旱奈⒉┥狭R誰一句,其“粉絲”便會將這罵聲轉遍“網絡南北”。至于罵得對錯、真假,又有幾人知道?如果商業對手間的競爭、焦點案件的討論,也采用這種模式去操作,又會怎樣?誰能保證,微博“水軍”的力量不會顛倒是非,左右公眾判斷?(姜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