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字號:
            和諧世界:中國以傳統哲學智慧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

              時間:2007-10-11 10:24    來源:-新華網     
             
             
              8月中旬,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舉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這是自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舉行的第五次軍事演習。

              雖然軍演是軍事力量的展示,但宗旨卻是為了增進參與國之間的相互信任。中國參加的包括中美軍演在內的其他聯合軍演也是如此。

              “這些努力清楚表明了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增進和平與和諧、減少沖突的迫切愿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說。

              “和諧社會”的概念是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意在縮小貧富懸殊、緩解社會矛盾,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政治的熱點詞匯!昂椭C世界”主張則是中國國內政策在對外關系中的延伸。

              “和諧”的哲學傳統

              縱觀中國5000年歷史會發現,“和諧”并不是一個新鮮出爐的術語,而是中國的哲學傳統。

              幾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就在甲骨上刻下了代表和諧和平之意的“和”字。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的先哲孔子詳細闡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世界上充滿了不同和矛盾,而君子卻能在矛盾和沖突中求得平衡,實現和諧。

              明朝時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研究了中國歷史后,特別是在對比了中國和歐洲的歷史后寫道:中國人是安于現狀并且珍惜和諧與和平的,中華民族完全沒有對海外掠奪侵略的野心。

              “和諧的觀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它強調了一個和諧群體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說。

              “和諧強調協調、聯合、融合與和平。它是中國人民的民族原則,是現代中國外交的基本要素!

              周恩來總理1954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后來成為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鄧小平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世紀之交以來,中國領導人承諾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中國領導人在不同時代所采取的一貫政策充分表明,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時,中國總是一如既往地把和平與和諧當作為優先要務,”阮宗澤說。

              2005年,中國在國內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在國際舞臺上也表達了構建和諧世界的愿望和步驟。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第60屆聯合國峰會上說,要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要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要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

              胡錦濤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基于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2005年年底,中國政府首次以白皮書的形式對中國的發展道路進行了系統闡述,指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目標。

              在去年8月舉行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期間,中國政府表示,將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同時為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建立和諧世界。

              倡導多邊主義

              倡導多邊主義是中國外交的顯著特點,中國比以往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和地區組織中。

              這項政策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中被重點闡述,并且貫穿了此后5年的外交工作。報告指出中國將積極參與多邊外交,并在國際和地區框架內發揮建設性作用。

              “多邊外交主張發展由兩個以上國家參與的國際政治關系,它比雙邊關系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王明進說。

              王明進認為,中國視多邊主義為長期策略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中國愿與其他國家一道尋求解決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其二,中國希望其他國家分享其發展成果,實現共同繁榮。

              中國參加了去年6月在德國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承諾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環境的保護。

              中國還舉辦了覆蓋非洲、中亞和東南亞地區的三大峰會。

              去年11月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聚集了40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6月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起草了地區內部多領域合作文件,在法律上確保長期持久、睦鄰友好的良好合作關系;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峰會則在紀念了雙方長達15年的對話伙伴關系的同時,增進了在戰略、經濟、安全和文化領域的合作。

              “伴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發展,中國外交更加積極、成熟,”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說。

              與大國和鄰邦的互動

              世界上很多矛盾的突顯都與大國和核心經濟體的活動和影響力有關,中國與大國的互動關系也影響著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歷經5年僵局,中日關系終于緩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年4月對日本進行了“融冰”之旅,這是7年以來中國總理第一次訪問日本。雙方在發展戰略互惠關系上達成一致。

              在面對共同利益和挑戰時,中美關系從“利益攸關方”發展到“建設性合作者”。

              在經貿領域,中國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中美貿易額超過2600億美元。根據中國官方測算,到2010年中美貿易額將達到3000億美元。

              貿易和安全合作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大國關系的基石,也是中國外交政策新的視角。

              為解決不斷增多的貿易爭端,中國同美國、日本、印度和俄羅斯等國進行戰略對話。中國和美國2006年底舉行首次戰略經濟對話。

              為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中國分別同法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開展互辦“文化年”活動。

              “中國同世界大國之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大,它在平衡世界大國間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晉林波說。

              維護邊界和平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責任。在平等協商和互諒互讓的原則下,中國已經與其14個鄰邦中的12個簽訂了邊界協定或條約,22000公里的陸地邊界已有90%完成勘界工作。

              在中國同越南、印度和俄羅斯的邊境上,從前的戰場如今已正在見證著蓬勃發展的邊境貿易。

              在海洋能源問題上,中國本著“求同存異,共同開發”的原則,已經同包括越南和菲律賓在內的鄰邦在共同開發能源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參與國際事務

              中國渴望同別國建立和諧關系也反映在其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和沖突方面。

              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目前,大約1600名中國維和人員在包括蘇丹、黎巴嫩和利比里亞在內的10個國家執行維和任務。

              中國一直是通過政治手段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堅定擁護者。朝鮮已關閉了其在寧邊的核設施,這是邁向無核化的實質性步伐。

              為推動廣大非洲國家的發展,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將在今后3年中為其提供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援助。同時,中國為遭受自然災難的國家提供援助項目和資金。中國也為一些受災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緊急救援幫助。

              在復雜的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通過高層訪問、外交特使以及領導人直接接觸,與蘇丹進行持續溝通,建議蘇丹同聯合國和非洲聯盟合作,采取積極措施緩解達爾富爾地區局勢。中國派出了達爾富爾特使劉貴今,為解決問題奔走。

              “中國已成為國際沖突的積極斡旋者,并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部副主任陳須隆說。

              他說,和諧這個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在現代外交上的運用,將引導中國實現穩定和繁榮,并為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發揮積極作用。(記者李詩佳)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