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新大運”,建設“新深圳”,是深圳籌備和舉辦第26屆世界大運會的兩大任務。深圳大運會組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黃國強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4年多來,深圳以大運會為契機,把籌辦工作作為城市發展的抓手和“助推器”,加快推進現代化、國際化建設步伐,在新的起點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大運會讓深圳更有品質
黃國強介紹說,結合競賽需要并兼顧賽后的綜合利用,深圳修建了“水晶石”、“春繭”、“竹林”等造型別致、風格獨特的體育場館,已成為城市新的標志性建筑。22個新建場館中,有11個建在校園里面,這些場館的受益者都是學生,為他們的體育鍛煉提供了更好的設施,“辦城市”讓深圳的基礎設施更齊全、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
大運期間,深圳的空氣質量達到十年中同期最優水平,優于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全市256家加油站、6座儲油庫和150輛油罐車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改造,污染物排放削減幅度達到95%以上,全市每年可削減油氣污染物排放約1.2萬噸。
大運會主題口號征集、會歌征集、火炬傳遞等迎大運文化活動,以及會徽、吉祥物、海報等大運元素的開發設計,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大運會讓深圳更文明
為保障賽事交通順暢,深圳沒有按照通常做法強制“單雙號限行”,而是倡導“綠色出行,停用少用,給力大運”,發起“綠飄帶行動”,把選擇權交還給市民。有超過43萬輛機動車申報自愿停駛,路面車流量減少30%,這種不作強制、自主選擇、自愿停駛的理念和做法是深圳對大型賽事交通保障的一次制度創新;同時,也開創了深圳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有助于培養、強化市民的東道主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從而帶來公共管理和公共文明的改善。
志愿者是每屆大型賽事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全市20%的市民以志愿服務的方式投身奉獻大運,深圳高校八成以上大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愿者。在大運會的助推下,志愿服務精神深入人心,已成為深圳的城市品格。
大運會讓深圳更開放
大運會為深圳走向國際化創造了極其珍貴的契機和平臺。數以萬計的世界各國各地區運動員、技術官員和記者齊聚深圳,對這座城市既是一次全面的檢測和考驗,也是一場國際化的對話和洗禮。深圳兌現莊嚴承諾,遵守國際慣例,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文明、開放、負責任的深圳。
通過申辦、籌備和舉辦大運會,深圳向國際社會廣泛地宣傳了城市,展示了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彰顯了創新、青春、時尚、包容、有活力的特區風采。新任國際大體聯主席加利安盛贊,本屆大運會是歷屆中最棒的一次。(記者 姚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