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是保安人的自稱,舊稱“保安回”,來源于地名。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青海省同仁縣附近修了保安城堡,設置“保安營”。居住在那里的人便被稱為“保安人”了。新中國后確定了此族名。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為1、221萬。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一帶。另外在臨夏縣城郊也有少數保安人散居。
歷史由來
保安族原是13世紀后,隨“西域親軍”東來這里的已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長期與當地回、東鄉、撒拉、藏、漢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漸形成。明初定居青海同仁縣境隆務河一帶,萬歷年間(1573~1620年)在當地設“保安站”,修建“保安城”,應招戍邊,遂以地名為族名。清初隸西寧鎮統轄,乾隆以后,改屬循化營隸蘭州府。同治初年東遷今地。清末民初屬河州,處在封建軍閥馬步芳等統治下。
語言文字
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同一語族的蒙古語、達翰爾語等有同屬關系,與東鄉語比較接近。其語言還受漢語的影響,F在保安人很多都講漢語。保安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字。
宗教文化
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少數人信奉新教。
保安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氨0不▋骸眱灻绖勇,獨具一格;能歌善舞,舞蹈融合了藏族某些特點。造型藝術較為發達,婦女擅長剪紙,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均刻有十分別致的花紋或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畫。
習俗及社會
婚姻及社會習俗深受宗教影響,又保留著某些蒙古族的習慣,喜愛摔跤,善于騎射,好搶。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服飾和附近的回、東鄉等族基本相同,婚禮一般都選擇在伊斯蘭教歷的“主麻田”(每周星期五)舉行。到女家舉行婚禮和請阿旬念“尼卡哈”,并舉辦宴席,進行娛樂歡慶活動。通行土葬。
保安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副業。農作物以大麥、小麥、玉米、養麥和山藥為主。所制“保安刀”選材精細,外形美觀,鋒利耐用,聞名于西北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