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專家呼吁為春節“正名” 改為“農歷年”或“中華年”

        時間:2011-02-03 07:48   來源:新華網

        圖表:今年春節為何早到了11天 新華社發

          農歷兔年到來之際,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將傳統的年正名為“農歷年”或“中華年”,作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園。

          年是什么?李漢秋說,自然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周期離不開自然的節律,地球上時序更新的周期大約360天,這也就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周期——年。中華歷史上過“年”的傳統約有3000年之久,在周朝就已正式將自然周期稱為“年”。

          據李漢秋介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引進西洋歷法,以陽歷為標準紀年,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那時新舊二歷并存,官方用陽歷,民間社會仍習慣用農歷。與雙歷制相適應的是兩套節日系統,傳統節日都是按農歷系統。農歷又被稱為陰歷、舊歷。后來,袁世凱“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李漢秋說,由此,延續幾千年的農歷新年被降格為“春節”,“年”“元旦”的名稱硬被奪走,安在陽歷1月1日頭上。但是在傳統社會“百姓皆不以為然”,仍然按農歷過自己的年。到1934年初,當時的國民政府不得不停止強制廢除農歷年的做法,不得不承認“對于舊歷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1950年制定的年節放假辦法,春節作為唯一的傳統節日列入法定假日。據李漢秋回憶,“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要求“春節不放假”,他當時是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同在農村,大年初一要與公社社員下大田勞動,以破除“過年”這種舊風俗、舊習慣。但民間社會依然延續著民族文化的血脈不肯舍棄“年”,在老百姓心中口中,拜年、過年,大年初一……總是指農歷年。

          進入新時期以來,李漢秋和一些民俗專家不斷呼吁: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經過各方面持續幾年的努力,從2008年起,春節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傳統節日也都列入法定假日。

          “這是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進入了振興的新時期!崩顫h秋說,時至今日,廢除農歷的聲音已難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每天新聞聯播一開始就同時報了雙歷:陽歷和農歷。

          李漢秋說,既然承認雙歷制,也就順理成章地要承認雙“年”制,要恢復農歷年“年”的地位。他表示,應當因勢利導,通過一定的方式,正式確認雙“年”制。傳統的年可正名為“中華年”“農歷年”,作為過渡,“春節”暫且并用不悖。另一個陽歷年則是國際年、行政年。兩個年各有正名、各有內涵、各有側重! (記者 周瑋)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