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3月6日電 黃河三角洲開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山東省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擔負著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重要任務。"兩會"期間,東營市市長張建華關于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的發言,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張建華認為,結構、環境、民生問題,是制約黃河三角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瓶頸。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化程度低,增產不增收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村經濟比較薄弱;二產過重,工業內部石化、橡膠等傳統產業占主體地位,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較少;三產過輕,服務業發展滯后。從區域結構看,市屬經濟規模小、發展慢,缺乏產業支撐;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后勁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二是發展環境不夠完善。東營市成陸時間短、生態脆弱,很容易受到污染和破壞,環境保護任務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特別是對外交通體系建設明顯滯后,對外往來閉塞,人流物流集散能力差;城市建設缺少亮點,缺乏文化內涵,城市影響力和吸引力不強。三是民生問題亟待解決。由于土地鹽堿,一些地方農業發展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過去黃河尾閭的擺動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許多鄉村經濟基礎薄弱;勝利油田開發占用了大片土地,許多村成為無地村,部分群眾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生活條件較差。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東營市始終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高。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按照生態高效的定位和要求,規劃了臨港產業區、生態旅游區、生態漁業畜牧區、高端產業區四大主體產業區,以此為龍頭,重點突破,帶動全市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培育了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石油裝備制造等產業。通過新上一批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培育了新的支柱產業。去年東營市新開工投資過5000萬元的大項目137個,總投資549億元。整合提升傳統產業,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扶持骨干企業加快發展,打造支撐力強、輻射力強的產業龍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現代物流業和服務外包業。
二是調整優化財稅結構。重點加強地方財源建設,加大對服務業、民營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培植對地方財政貢獻大的新稅源,努力提高地方經濟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構建穩定增長的財源體系。
三是積極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堅持市屬與縣域、地方與油田幾個輪子一起轉,實現了共同發展、互惠共贏,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良好的環境是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良好的環境,一切無從談起。"張建華談起環境建設時這樣說。東營市堅持從環境切入,迅速拉開大開放大開發的格局。一是打造一流交通環境。東營市豐富的土地等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主要是受交通瓶頸制約。為此,東營市全力推進威烏高速公路、黃大鐵路、德龍煙鐵路、東營港、廣利港、飛機場"三路兩港一場"建設,打開對外聯系的大通道。二是打造一流城市環境。重點規劃建設黃河水城,做好黃河水的文章,構建"九橫十縱"的城市水網水系,改善城市生態,豐富城市內涵,打造城市品牌。三是打造一流生態環境。根據東營市生態脆弱的實際,全面啟動了林網、水網、路網"三網"一體綠化工程,大搞植樹造林,目前,東營市已累計完成綠化面積27.9萬畝,植樹2800余萬株。同時,以生態市建設為總抓手,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加強環保、節能、減排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保護好環境。四是打造一流服務環境。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所有審批事項進行了全面清理,制作了《東營市市級行政審批目錄》,向社會公布,杜絕了不規范審批行為,提高了審批效率。加強對外來投資企業的跟進服務,真心實意地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重視并解決好民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體現,是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東營市高度關注民生,不斷改善民生,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重點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退伍專業軍人就業工作,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積極幫助城鄉"雙零"家庭人員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保持在2%以內。二是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重點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救助體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增強保障能力。提高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救助標準,東營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被確定為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城市;擴大殘疾人救助范圍,提高了一級特困殘疾人救助標準;在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的基礎上,又對城鄉低保人員實行了補貼,低保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三是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在抓好面上困難群眾救濟救助的同時,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去年,東營市財政拿出2.37億元,實施了城鄉困難群眾住房、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完善城市公交體系等11件便民實事。同時,投入巨資實施了農產品和食品藥品安全系統建設、解決偏遠地區居民就醫難問題、城鄉居民住房保障以及"放心農資"配送網絡建設等便民實事。 (陳彥杰 孫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