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歷的除夕恰似一壇滋味醇厚的老酒,經過歲月長久的沉淀,一入臘月的門檻,那股醉人的酒香便撲面而來,人未醉心卻先醉了。 臨近除夕的日子里,都市平日悠閑的街面上驀然走滿行色匆匆的人流,臨街商鋪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火車站售票窗口排起了一條條長龍……過年的氛圍正不經意間濃烈起來。
撫今追昔,依稀殘存于兒時記憶中的春節,就像一幅略顯拙樸的水墨畫。依山傍水、蜿蜒錯落的幽靜村落,古樸祥和的農家小院里的房子粉刷一新,院門上貼著喜慶的對聯,還掛著大紅的燈籠。墻面的白,辣椒的紅,還有映日的雪色,襯托著平靜的院落。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炊煙便裊裊升起,全家一年的珍藏在泛著熱氣的鍋里翻騰,誘人的香氣讓孩子們一個個垂涎三尺,母親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慈祥的紅光。除夕過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如詩所述:“新年新歲換新衣,白襪花鞋樣樣齊,小辮朝天紅線系,分明一只小荸薺!蹦鞘呛⒆觽兯押蟮谝谎劭吹叫乱旅钡呐d奮,是接過長輩給的頭一份壓歲錢的無比激動。
珍藏于青春記憶中的春節,仿佛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排場的一次家族祭祀盛典。村里的大戶人家會把塵封一年的族譜取出,畢恭畢敬地掛在香案之上;小戶人家也要心懷敬畏地寫個“三代宗親”的牌位來供奉。然后,族長們帶領族人,走街串巷,到祖祠和族戶的牌位前來祭奠,想必以此追思逝去的親人,讓九泉之下的先祖與子孫后代共享節日的快樂與幸福,一種發自內心、綿亙不絕的孝思便會油然而生,而跨越時空的骨肉親情也在香氣氤氳中不斷凝聚升華為一種能被復制遺傳的族群文化品性。當然,跟上老年人到村中的廟宇里燒香磕頭也是少不了的程序。許愿乞求來年生子增孫,金榜題名,五谷豐登,家庭和睦,都是老百姓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和自我追求。
定格于成年記憶中的春節,似乎是民俗文化樣式的一次集中展示。灑掃庭除、張貼年畫、守歲拜年、走親訪友、趕廟會、觀燈展、看大戲……品味每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年俗,總能讓人感受到時光隧道里沁人心脾的幽香;履行每一個年俗儀式,總能喚起內心深處陣陣情感的漣漪;緬思每一個春節的非常記憶,總能增添人生旅途的精神收藏。在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我們反復吟詠著一個古老民族自強不息的生命樂章。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是自然之子,而春節恰似大自然季節輪回留下的縫隙,讓歷史的陽光透過塵世的祥云灑在當代人的臉上,呈現出時代的印記。其實,在風馳電掣的時代列車上追逐收獲的人們,時時會真切地體驗身心的疲憊和精神的困頓,這時或許只要飲一杯歷史的湯劑,就能夠讓惴惴的心靈在傳統的溫床上稍息片刻,任憑悠然的古風撫慰一下紛亂的心緒,就像一個背井離鄉、獨自遠行的游子,走累了便要稍稍歇息一下,喝一口歷史長河中清淳的泉水,想一想自己的來龍去脈,然后再鼓起勇氣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前行。
吳國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