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產發展軌跡
2003: 統一思想年;
2004:文藝繁榮年;
2005:產業發展年;
2006:人才推出年;
2007、2008:集思廣益年;
2009、2010、2011:文化建設年。
云南人,用9年時間,跟文化產業玩起了文化接龍。
以民族文化元素作鋪墊,以創新作為產業飛翔的翅膀,以項目作為支撐點,聚合高端文產專家觀點,讓云南文產如一枝獨秀,在全國文化產業領域異軍突起,創造了讓人刮目相看的“云南模式”。
云南文產,9年做大
云南文產,發端于2002年,始于2003年。前三年,以運行模式看,每年都有一個年度定位;2003年是統一思想年;2004年文藝繁榮年;2005年產業發展年;2006年人才推出年;2007年、2008年,是集思廣益年;近三年,是文化建設年。
2003~2006年,是四年文產開拓階段,這個階段,云南文產在全國文化軟實力競爭中占據上風。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原創作品《云南映象》在全國演出場場爆滿,并在國外頻繁演出,大受歡迎。隨后,楊麗萍系列舞蹈作品陸續出爐,姊妹篇《云南的響聲》也享譽國內外,票房一路飄紅。作為云南第一文產品牌,《云南映象》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產品,還是一個文產標桿。
此外,麗江用古老的文化遺產和前沿的時尚文化相融合,形成獨特的麗江文化旅游。麗江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達20%以上,成為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生動案例。
在麗江的帶動下,西雙版納、大理、保山騰沖也紛紛開始運作“文化與旅游”結合的模式,一個個成功范本出現,《麗水金沙》之后,《勐巴拉娜西》《蝴蝶之夢》等大型定點演出紛紛走向市場,并取得不俗的成績。 “美景加文化”的旅游文化模式,成為云南在早期階段的成功摸索,這一發展形態,讓云南文化產業吸引力大增,在首屆中國西部(昆明)文博會上收益152億元,首次創造了文化產業參展企業規模達到最大最多。
從2008~2011年,云南文化產業博覽會、云南石文化產業博覽會、昆明泛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云南動漫展會等大型展會,都與文產關聯緊密,下大力氣將文化產業展商進行匯攏整合。
2009年,云南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60億,占云南省GDP的5.9%,“十一五”末,文化產業增加值占云南GDP總值的6%以上。在一個典型的集民族、邊疆、山區、貧困四位一體的西部欠發達地區,探索出了一條有別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途徑,“大山里也能發展文化產業”,這有別于發達地區的文產發展,讓Made in Yunnan 獨具特色。
找準優勢,大有可為
早在2000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綱要》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省委七屆四次全委會上,省領導一致通過并提出,要像當年抓煙草、抓旅游一樣抓好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由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擔任省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于今年3月召開省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當前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會議強調,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產業課題組組長孫曉郁說,“云南只要找準優勢,文化產業一定大有可為!
這個優勢是什么?
據記載,云南民歌達2萬多首,舞蹈7000多套,戲劇2000多個,民間故事不計其數。運用這些“資源庫”。文化遺產、非文化遺產等數不勝數。根據原有的元素,進行維護創意與策劃,楚雄恐龍谷景區,正是一個成功地將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整合的創意文產作品。
2003年以來,云南建立了文化產業項目信息庫,2004年全省共收集文化產業項目602項,擬投資額857億元;三年共收集項目1259項,總擬投資額1364億元。
文化建設提上快車道。一批重大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總投資超過70億元的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云南省博物館新館已經啟用,云南大劇院、云南亞廣影視傳媒中心、云南藝術家園區、云南文苑等重要文化設施正在推進;在州市一級先后規劃建設了西雙版納民族博物館、德宏芒市民族文化廣場、玉溪聶耳文化藝術中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含量,為群眾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云南文產,帶動了民族工藝品、茶文化、影視等多個相關產業共同發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云南文化產業系列群體。
數說云南
2萬 云南民歌達2萬多首,舞蹈7000多套,戲劇2000多個,民間故事不計其數。
360億 2009年,云南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60億,占云南省GDP的5.9%,“十一五”末,文化產業增加值占云南GDP總值的6%以上。(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