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祖國雄雞形版圖上方,有一個酷似雞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聞名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她被譽為"北國碧玉"。呼倫貝爾得名于呼倫和貝爾兩大湖泊。呼倫的蒙語大意為"水獺",貝爾的蒙語大意為"雄水獺",因為過去這兩個湖盛產水獺。
大約在上中學時,呼倫貝爾草原就引起我們的神往。那主要是看過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著的《內蒙訪古》一書,知道了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都是從這里向西敲打長城的大門,走進黃河流域,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呼倫貝爾是中國游牧民族歷史舞臺的后臺。

也是從《內蒙訪古》中,我們知道呼倫貝爾還有"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后院"--大興安嶺,于是,喜歡吟唱《高高的興安嶺》,由此,對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十分好奇。
從呼和浩特驅車2000多公里、歷時三天抵達美麗、富饒、神奇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藍天綠地",什么是"綠色凈土"。呼倫貝爾草原猶如一幅巨大的綠色畫卷,無邊無際。這里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生長著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一片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凈土,出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備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連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同時,這里也是中外聞名的旅游勝地。

當地人告訴我們一個民間關于"呼倫貝爾"名稱來歷的優美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個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對情侶,女的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叫呼倫;男的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叫貝爾。她們為了拯救草原,追求愛情,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眾妖,男的為尋找女的勇敢投湖,于是,她們雙雙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潤草原和她的子民們的呼倫、貝爾二湖。
穿行在呼倫貝爾,我們不僅看到了藍天、白云、草原、牛羊,還有茂密的大興安嶺林海,沃野萬頃的嫩江平原,以及1700多公里邊境線,海拉爾、滿洲里、牙克石等13個邊境旗市,和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并感受了它們千年的歷史跨越。

今天的呼倫貝爾草原,已從昔日"幽靜的歷史后院",一躍而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生產生活方式,早已成為昨天的故事,與時俱進的生活生活方式已在草原上刮起了"現代風"。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給呼倫貝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城建、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場面紅紅火火,一大批以草原和地域為依托的邊境貿易、畜產品加工、旅游等新興特色產業開已成為當地的主流。我們相信,過不多久,呼倫貝爾草原一定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然而,由于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為活動日益加劇,呼倫貝草原已今非昔比。鄂溫克、巴爾虎等草原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其沙化、退化的程度和速度,使一些游客也難以置信。

據牧區干部群眾反映,呼倫貝爾大草原之所以退化沙化得如此嚴重,主要是長期以來被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進行掠奪式經營的結果,同時,草原被大面積開墾,草場利用不合理,牲畜超載,草地生產力下降,旱、沙、鼠、蝗多災并發,也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
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惡化的現象,已引起了當地各族干部群眾的關注,他們正借助國家加大草原建設投資的有利時機,全力實施草原保護與建設項目。我們在這里看到,一些草原建設項目已經完成,青青的人工牧草初步改變了草場退化的窘境,新近發展起來的高產奶牛使一些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內蒙古伊利等國內知名乳品企業也已在這里建起了乳品加工基地,還有一些項目正處在實施過程中。

行知提示:
1、交通:去呼倫貝爾大草原,先到海拉爾市,從北京、哈爾濱、呼和浩特、包頭都有到達海拉爾的火車;北京和呼和浩特也有直飛北京的飛機。從海拉爾市有發往草原的旅游車,一個小時的車程。
2、住宿:從草原到海拉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可以在海拉爾市住宿(推薦: 呼倫貝爾賓館,電話:0470—8222212),也可以在草原上牧民提供的帳篷中,感受地道的草原風情。
3、飲食:整羊席、烤羊腿、手把肉等。
4、活動:到了呼倫貝爾草原,騎馬是少不了的,騎馬感受“天蒼蒼,野莽莽,風吹草低現牛羊”誘人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