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灣“教改”風雨20年 “去中國化”致臺灣不安寧

        2014年11月21日 08:55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一個后果

          “本土化”改革,催生“臺獨”新世代

          像臺灣這樣“泛政治化”的社會中,“教改”不可能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各地新大學拔地而起,很多是政客為討好選民,拍腦袋做出的決策。而眾多畢業生涌入社會,卻找不到好的出路,也沖擊到社會的安定。

          《聯合報》近日的一篇社論中點到“教改”的“幾宗罪”,其中一條是“政治夾帶”,“20年‘教改’其實是政治‘本土化’的附屬品,而非著眼教育的本體,走上岔路是勢所必然”。

          “教改”的一大方向是教科書改革,從1998年9月開始,臺當局就規定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設“鄉土教學活動”,初一則開“認識臺灣”課程。到了陳水扁時期,經幾次“教改”,“中國史”居然在臺灣成了“外國史”。馬英九上臺后,雖然對教科書進行撥亂反正,但很多人仍覺得力度不夠。

          臺大教授王曉波曾告訴導報記者,這么多年來,島內教科書都是體現“一邊一國”的“臺獨”思維,“當提到李白時,不會說是‘我國詩人李白’,而說是‘中國詩人李白’。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學生不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反而對‘中國’字眼充滿敵意”。王曉波認為,“教改”催生了“臺獨”新世代,也是“太陽花學運”爆發的原因之一。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近日幫連勝文拉票時也表示,這些年的“去中國化”教育,扭曲了部分年輕人的倫理道德觀和歷史觀,造成如今臺灣社會的不安寧。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