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滿目瘡痍的地震災區,這里的電網曾經經受了毀滅性重創!從北川、綿竹到漢旺、都江堰、映秀……3年來,電網人櫛風沐雨、破浪前行,為災區群眾送來了光明、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希望。
走進地震災區,見證電網重生……
聚焦北川
新生之城、智能之城
3年前,這里是地震的極重災區“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這里山河破碎,面臨傾城之覆;
3年后,這里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經過三年災后重建,百姓安居樂業、商貿繁榮昌盛,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北川,作為我國唯一一個震后整體異地重建的縣城,經過3年災后重建,不僅有了蓬勃發展的動能,更有了一顆智能之“心”。
走進北川的智能之“心”
在新北川縣城的東北角,有一處建筑面積不足400平方米的變電站北川110千伏智能變電站,這就是北川的智能之“心”,也正是因為這座變電站的投運,使北川成為了國內首個擁有智能變電站的縣級城市。
走進北川110千伏智能變電站,現場緊湊而有序,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員。據該變電站站長楊子濤介紹,常規變電站每3-5年就要停下來檢修一次,每檢修一次,整個北川縣城就要停電7-8個小時,但這座智能變電站則無需停電檢修!熬拖癜惭b了CT、X光一樣,隨時監測變電站的運行!睏钭訚钢笫诌叺囊惶籽b置介紹,“這是GIS組合設備,里面是六氟化硫氣體,一共有12個氣室,每個氣室都有光纖傳導,將采集的數字直接傳遞到控制室!
在二樓控制室內,一個個箱柜整齊擺放,這里的數據便是通過傳感器傳遞上來的,一旦出現異常便能及時跟蹤!斑@是一個集采集、測算、控制、保護等為一體的智能化監測系統!睏钭訚f,除了實時監測,在20公里外北川供電有限公司,也能遙控指揮這里的設備。
智能還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太陽能LED路燈、屋面采用擠塑板保暖的主控通信樓,采用加氣混凝土填充的墻體……
據介紹,作為一個智能變電站,北川智能變電站還最大程度上的節約了用地,為異地重建土地緊張的新北川節約了每一寸土地。據測算,該變電站節約占地200平方米,僅占征地面積的5%以上,相當于占用了常規變電站用地的三分之一。
“災后重建絕不僅僅是復制重建”從北川智能變電站這個切面,我們看到了四川電網災后重建的跨越發展。
觸角,延伸整個智能之城
智能,還不僅體現在變電站本身,整個北川縣城已隨著110千伏北川變電站的投運升級為“智能之城”。
在北川新縣城爾瑪小區A區,20根電動汽車充氣電樁一字排開。據川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顏軍介紹,用充氣樁充一次電要10多塊錢,能行駛200多公里,費用僅為用油的1/4!氨M管現在電動汽車還未投入使用,但這種設計正在逐漸引導居民改變觀念,讓今后的出行更綠色、低碳!鳖佨娡嘎,以后北川還將建一座電動汽車充電站,滿足居民使用。
除了電動充氣樁,在爾瑪小區內,一種將觸角延伸到每一用戶的智能電表更顯智能
在2單元的樓道口,一排智能電表箱整齊排列。301用戶的電表顯示:峰段166.28度、平段188.71度、谷段58.21度……“智能電表采取的階梯電價!鳖佨娬f,智能電表將按照電價波段進行收費統計,居民只需對智能IC卡進行充值,電表便可以供電運行,而預存電量即將用完時,電表不僅可以報警提示,還可以通過后方信息平臺進行手機短信提示。
就是這種智能電表,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電表被動記錄的模式,能主動引導用戶避峰用電,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節能減排。
據介紹,繼建成全國首個智能變電站之后,在北川縣城西邊正在規劃另外一個110千伏數字變電站,以滿足北川未來的發展需求。預計到2020年,用電量將達到3.53億千瓦時。
北川,一座浴火重生的涅槃之城,因為有了一顆智能之“心”,也變得更加堅強而智能!
聚焦綿竹
困難疊加下的完美“起跳”
漢旺原地異址重建,任務艱巨;綿竹重返電氣化縣,壓力巨大震后,綿竹電力人面臨的是雙重壓力的“疊加”!
不退縮、不氣餒!泰山壓頂也不彎腰!
就是憑借著這樣一種精神,在震后的3年里,綿電人不但漂亮地完成了決戰新漢旺的攻堅戰,還使綿竹再次重返全國新農村建設電氣化縣!
回首這段歷史,悲愴已遠離;展望未來發展,豪邁仍在繼續!
漢旺攻堅啃下“硬骨頭”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綿竹漢旺鎮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為了保證新鎮在2010年5月12日前全部通電,國家電網德陽電業局綿竹供電局的電力員工,打響了一場決戰漢旺新鎮的攻堅戰。
2010年4月13日中午1點30分,天空下著細雨,在漢旺新城電源施工現場,施工人員葉先華從電纜溝內爬上來時,幾乎成了泥人。按照施工進度今天需一次性敷設電纜1000米,光電纜重量就接近12噸。截至晚上7點40分左右,他們終于完成了新城環網二段的接入。
這僅是決戰漢旺新城的一個縮影。為確保2010年5月12日前全部供電,2010年3月31日,綿竹局60名黨員在漢旺新城工地舉行 “黨員突擊隊決戰漢旺新城電源建設”宣誓,立下了5月12日之前建好漢旺新城電力大動脈的誓言。
綿竹供電局的黨員突擊隊員兵分五路承擔下了最困難、最艱苦的工作。黨員突擊隊長胡林帶著20多名電力工人,從勘察設計、制定方案到工程實施,日夜奮戰在施工一線,工人們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以上,身上的衣服干了濕,濕了干,每天工作完后背上都結著厚厚一層鹽堿。
4月18日是突擊隊一支隊隊長熊志明43歲生日,這位在大地震中失去愛妻的鐵血漢子,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將內心的痛苦化作了前行的力量。為了趕工期,他直接在施工現場過了自己的生日,當吹滅蠟燭之時,熊志明許下了一個堅定的心愿:一定要在5月12日之前點亮漢旺新城,以此慰藉離去的妻子……
就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綿電人終于啃下了漢旺新城這個 “硬骨頭”。
2010年5月7日,隨著漢旺新城最后兩個環網柜電源線路的順利搭接,整個新城共9臺環網柜全部帶電,成功實現了城市配電網絡的環路運行,至此,綿竹供電局決戰漢旺新城通電任務圓滿完成。
經過近3年的重建,漢旺這座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滅頂之災的千年重鎮,終于在新址完成重建。在漢旺新城配電網絡規劃時,綿竹供電局超前思維,大膽實踐:全鎮無架空線路、所有電纜采用地下敷設、所有配變采用箱式配變、所有操作無人化……
從“原地起立”到“發展起跳”,綿電人在雙重壓力疊加下“完美起跳”!
重整河山重返電氣化縣
曾經這里是我省新農村電氣化縣的 “標桿”早在2007年底,綿竹就已通過國家電網組織驗收,成為國家電網新農村電氣化示范縣。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使這里的電網幾近癱瘓,電網千瘡百孔。
面對災難怎么辦,面對重創怎么辦?綿竹電力人沒有遲疑、更沒有氣餒,立下了重整河山、重返電氣化縣的堅定信念!
這不僅是鏗鏘誓言,更化為了前行的動力。3年過去了,震后重生的綿竹電網更堅強、更智能!
5月3日,在綿竹市遵道鎮棚花獅子村4組的村頭,村民梁茫抱著剛滿1歲的孩子在樹下玩耍。
“再也不用趕著回去煮飯了!绷好Uf,以前家里的電壓低、不穩定,如果在用電高峰期煮飯就只能煮成夾生飯,所以必須提前或者推后煮飯,而現在 “隨時用電都是穩定而充足的!
從一個普通農民的感受中,我們也體會到了電網的發展變化通過3年的災后重建,綿竹電網更加堅強,并將觸角延伸到了每一個村莊。
在昔日的地震廢墟上,一座座鐵塔已拔地而起,一根根電桿已重新挺立,一條條電線穿越田間,一個個項目逐一竣工……到2010年4月,綿竹市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的任務如期完成,再次邁入電氣化縣的行列!